人才,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,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资源,一直是城市和地区竞争的重点。受过高等教育的工人可以为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,并促进区域创新和经济增长。为此,自2017年以来,城市一直在进行激烈的“人才争夺战”。
改革开放以来,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城市为中心的发展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计算,2017年中国36个主要城市(即31个省会城市和5个国家单独规划的城市)仅占常住人口的19.1%,但GDP(GRP)占40.2%以上,其他城市和农村,人口的80.9%创造了GRP的59.8%,36个主要城市的生产效率是其他城市和农村地区的2.85倍。因此,北宽深的龙头城市对大学生的就业极具吸引力。
在各种就业流动中,城市间流动是大学毕业生非常关注的一种。那么,目前不同城市之间的大学毕业生流动情况如何?毕业生就业中城市间流动的影响因素是什么?目前的收益是多少?作者基于2017年《全国大学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》(涉及33名18076名大学毕业生),参照新一线城市学院发布的《 2016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榜》的划分类型市,分析上述问题,为高校毕业生的个人就业决策提供参考,供政府进一步开放劳动力市场,鼓励和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,提高经济发展效率,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,同时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经验依据。
高校毕业生流动,谁流动,如何流动
参考流程的figo分类方法,根据家庭,学校所处的位置和就业地点的组合,是大学毕业生的流动情况,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:一是继续流动,是指大学生为大学生所流向的所在地,并从大学毕业后到家中流向了就业以外的大专院校;第二个是返程流,它是指从原籍地到大学原籍地以便在大学学习的学生的流向,以及毕业后从大学原籍地来的学生的就业。三是流程的初期,是指学生从流动性的源头到大学所在地就读,毕业后留在大学所在地就业;第四,流动性晚,是指学生在大学所在地停留,毕业后移居其他地方就业;五不是流动,指学生代替原籍上学,毕业后仍留在原籍获得就业,没有产生任何流动。
总体而言,根据作者进行的调查,有87%的大学毕业生在学习或就业过程中具有城市间流动性,而同年毕业生的省际流动性比例仅为42%,表明45%的大学毕业生在学习或就业过程中经历了省内流动。在具有城市间流动性的学生中,有32.7%是继续迁移的大学毕业生,有21.9%是返回迁移的学生,有28.9%是继续迁移的学生,有3.5%是返回迁移的学生。
从大学毕业生家庭居住城市的类型来看,毕业生流动模式存在显着差异:家庭生活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,毕业生流动人口的比例就越大。和非流,持续流和先前流的比例较小。
具体来说,一线城市的毕业生中有72.2%在当地就业。其中,有44.9%的人在学习或工作期间没有经历过城市间的流动。二线城市毕业生在当地就业的比例达到47.1%,连续流动和以前流动的毕业生分别达到22.3%和27.1%。在三线城市和其他城市中,只有不到30%的毕业生在本地工作,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留下来,或者在学校所在地的城市找到工作。